在祖国西北边陲,阿勒泰市正以文旅融合为笔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墨,勾勒出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卷。近年来,阿勒泰市立足生态资源与人文底蕴优势,通过创新文旅模式、深挖特色文化、推动产业融合,将旅游场景转化为情感交融的坚实纽带,让各民族在旅游互动中增进情谊、深化团结。
拓展全域旅游版图 搭建多元交往平台
5月22日,乘坐CA1241次航班的北京游客张明于19:25落地阿勒泰市。他说:“现在的航班太方便了,我准备租个车自驾阿勒泰,沿途看一看美景。”
凭借“人类滑雪起源地”“中国雪都”的金字招牌,阿勒泰市全力构建“航空+铁路+高速+国道”的立体交通网络。如今,北京、西安、乌鲁木齐等疆内外城市航线持续加密,阿富准铁路与北阿铁路实现贯通运行,G331、G681国道即将通车,G217、G216、S21等主干道路全线畅通,“4小时跨区旅游圈”已然成型,让“远方”不再遥远。
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串联起阿勒泰市的旅游明珠。依托交通脉络,当地精心规划“民族团结之旅”“民俗文化体验”“冰雪文化体验”等特色线路,将桦林公园、将军山滑雪场、蒙克牧场等景区串联成珠。
其中,沿G331国道打造的“牧旅融合小环线”成为亮眼名片。通过举办15场蒙克牧场系列活动,吸引全国超13万人次游客参与,带动各乡(镇)630户农牧民增收60余万元。
“去年的蒙克牧场系列活动令人印象深刻,各地游客与当地群众共跳哈萨克族黑走马舞蹈、同品手抓肉等民族美食,那欢快的场景至今难忘!”市民张译依回忆道。
激活文化传承新动能 培育情感交融新内涵
阿勒泰市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打造“非遗+研学”“民俗+体验”等文旅项目,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。
5月20日,在拉斯特乡“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”传习基地,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斯兰别克·沙合什手持传统工具,现场为游客示范滑雪板选材、雕刻工艺。“这里开设的游客体验区与非遗课程,让千年滑雪文化从‘博物馆’走向‘生活场’,也让我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。”游客马林说。
传统节日成为文化交融的温馨舞台。每逢春节、端午等佳节,阿勒泰市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。5月22日,在团结路街道团结路社区举办的“粽情端午 民族团结一家亲”活动中,居民们坐成圈,一边唠着家常,一边包着粽子。粽叶飘香、欢声笑语不断。“现在我们社区每逢过年过节就举办有意思的活动。”市民王桂琼捧着刚包好的粽子笑得合不拢嘴,“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,也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!”
在跨区域文化交流方面,阿勒泰市与吉林长春等地开展“文旅结对”活动,通过参加“第28届长春冰雪节”等活动,精彩呈现非遗呼麦、黑走马舞蹈等特色文化展演,既展现了阿勒泰深厚的文化底蕴,也促进了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,让多元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活力。
创新业态融合模式 提升“三交”质效水平
阿勒泰市以游客需求为导向,持续完善滑雪场周边配套,打造集酒店、民宿、特色餐饮、康养水疗等为一体的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,延伸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,吸引国内外滑雪爱好者纷至沓来,“在雪道飞驰后,还能享受地道美食和温泉康养,这样的一站式体验太棒了!”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婷赞叹道。数据显示,2024——2025年雪季,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82.42万人次,实现游客总花费62.21亿元,使“冷资源”变成“热经济”。
阿勒泰市创新打造“冰雪+民俗”“冰雪+演艺”等特色业态,将非遗呼麦展演、黑走马舞蹈表演、哈萨克族特色美食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旅游体验。以“周周精彩,乐享不停”为主题的8期冰雪系列活动轮番上演,从精彩的文艺汇演,到热烈欢腾的篝火晚会,从非遗手工艺现场展示到特色美食品鉴会,每一场活动都让游客在体验冰雪运动激情的同时,沉浸式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。据统计,系列活动累计吸引18万人次参与,带动农牧民增收220余万元,真正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双向赋能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。
除了冬季冰雪旅游,阿勒泰市积极探索“旅游+”融合发展路径,开发四季旅游产品。5月17日,阿苇滩镇举办的户外营地徒步活动精彩纷呈,170余名徒步爱好者穿梭在青山绿水间。参赛选手努尔道列提·大庆兴奋地说:“这次徒步太有意思了,不仅锻炼了身体,还看到了沿途美不胜收的风景,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。”
从冬季冰雪狂欢到四季户外体验,阿勒泰市正通过丰富多元的旅游活动,搭建起各民族广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的坚实桥梁。未来,阿勒泰市将继续深耕文旅融合沃土,让各民族在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、共事共乐中,绘就更加绚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画卷,奏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乐章。(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梦婷)